近日,当事人赵某专程来到宝坻区法院,当面向法官李彬表达了感谢之情。这背后的故事,还得从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说起。
赵某是承接建筑施工工程的包工头,两年前,经朋友介绍,赵某承接了一项景观提升工程。施工前,赵某与发包建设单位负责人刘某对改造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确定方案后,赵某便带领工人进场施工,但和该公司并未及时签订书面合同。
工程顺利完工后,赵某通过朋友与该公司沟通签订合同及工程造价事宜,但由于种种原因,双方没能签订书面合同。赵某曾多次向刘某催要工程款,刘某也多次承诺为其沟通并尽快解决。如今工程已经完工并交付一年多了,该公司却迟迟没有与赵某签订合同、给付工程款。无奈之下,赵某诉至宝坻区法院。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深知该案涉及多方利益,需要找到化解矛盾、维护权益的“最优解”,因此先尝试进行调解,以减轻各方诉讼负担。但是,调解进行得并不顺利,该公司不认可与赵某存在合同关系,也不同意支付工程款。
眼看调解这条路走不通,法官将案件转入审判程序,传唤刘某出庭应诉。为了进一步查清案件事实,庭审过程中,法官与被告耐心沟通,对矛盾点详细分析,仔细核算双方的诉求和利益,并站在双方当事人的立场释法说理。
最终,被告人刘某承认赵某确实为其公司进行了施工,也认可了赵某主张的工程款数额。法院判决对赵某要求支付工程款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判决生效后,赵某顺利拿到工程款,他手下的20多名农民工也拿到了属于自己的劳动报酬,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赵某握着法官的手连声道谢。“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定分止争,获得群众的认可,是给一名基层法官最好的礼物。”法官欣慰地说道。
记者 宋尤然
通讯员 张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