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工程款项的及时结算关乎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近日,一桩涉及 186 万欠款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在第二师乌鲁克垦区人民法院线上法庭内掀起波澜,又在法官的巧妙调解下峰回路转。
剑拔弩张:纠纷初现法庭
视频连线刚一接通,紧张的气氛便扑面而来。原告建筑工程公司负责人满脸焦急,大声说道:“法官,我们完全按照合同约定完成了工程任务,可被告公司却拖欠 186 万工程款不给,这让我们公司资金链都快断了,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
被告公司负责人也毫不相让,急切反驳道:“他们工程质量不过关!部分墙面漏水、地面空鼓,我们后续还要花大量人力物力去整改,这钱怎么能随便给他们?”双方各执一词......
抽丝剥茧:法官探寻转机
负责此案的法官深知矛盾化解的难度,但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素养,决定从厘清事实和法律依据入手。法官耐心倾听双方陈述,仔细梳理每一个细节,敏锐地捕捉到了双方争议焦点背后隐藏的共同诉求——尽快解决纠纷,恢复正常经营。
于是,法官开启了艰难的调解工作。法官先单独与被告公司律师沟通:“您看,虽然对方工程存在一些小问题,但按照合同约定,大部分款项还是应该支付的。如果一直僵持下去,不仅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贵公司声誉也可能产生影响。而且,走诉讼流程结果也不确定,还不如抓住调解机会,妥善解决。”被告律师沉思片刻后,表示认同法官观点,愿意重新考虑解决方案。
随后,法官又联系原告公司律师:“对方提出的工程质量问题,咱们也得正视,适当做出一些让步,既能快速拿到款项,也有利于维护双方合作关系,以后说不定还有合作机会呢。”原告律师权衡利弊后,也觉得有道理。
峰回路转:态度悄然转变
经过法官多次在双方之间斡旋沟通,双方态度逐渐缓和。再次回到线上法庭时,气氛已不再那么剑拔弩张。法官趁热打铁,组织双方进行面对面协商。在法官的引导下,双方开始理性探讨解决方案。
被告公司公司负责人率先开口,语气不再强硬:“我们也不想把关系闹得太僵,只要原告能妥善处理质量问题,我们愿意支付一部分欠款。”
原告公司负责人也回应道:“我们承认工程有些地方没做好,愿意承担维修责任,希望被告能尽快支付剩余款项,帮我们缓解下资金压力。”看到双方态度缓和,法官心中感到一丝欣慰,知道调解有了希望。
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共识
在法官的见证与引导下,双方围绕具体的赔偿和支付细节展开深入讨论。经过一番协商,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公司在十天内支付原告公司 165 万欠款,原告公司在二十天内完成工程质量问题的修复工作。
协议达成那一刻,屏幕上双方公司负责人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在签署笔录的间隙闲聊了起来并对法院的办事效率和法官的办案能力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原告公司代表激动地说:“原本以为这场纠纷会没完没了,没想到法官这么快就帮我们解决了问题,法院办事效率太高了!法官耐心又专业,太感谢了!”
被告公司负责人也连忙点头称赞:“法官的调解让我们心服口服,以后我们一定依法依规办事,一定会注意合同履行,避免类似纠纷发生。”
这场跨越“云端”的调解,不仅高效化解了两家企业的矛盾纠纷,更展现了司法的智慧与温度,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了强大的法治力量 ,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乌鲁克垦区人民法院法官精湛的办案能力和司法为民的宗旨理念。
供稿:聂方敏
编辑:蒲彦婷
初审:李 宁
终审:吴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