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钱不还!”陇西,一男子开了一家火锅店,以月薪11000的薪资聘请了一小伙当店长。到发工资时,男子以火锅店生意不好,仅支付了小伙2000元,剩余的开具了欠条,并约定了日期归还。然而,到期后,男子均以各种理由推脱,小伙直接将男子告上了法庭。
"老板,这个月的工资...",杨某走到吴某身边问道。
吴某叹了口气,说:"杨啊,你也看到了,这生意不好做啊。再给我点时间,等生意好起来就给你发工资。"
杨某点点头,虽然心里有些失落,但还是理解地说:"好的,老板。我相信您。"
就这样,杨某又辛勤工作了两个多月。眼看着快过年了,他再次鼓起勇气找吴某要工资。
吴某支支吾吾地说:"这样吧,我先给你2000元应急,剩下的我写个欠条,明年2月28日之前一定还清,怎么样?"
杨某无奈地接受了这个提议。他拿着2000元现金和20000元的欠条,心里五味杂陈。
春节过后,杨某多次找吴某要钱,但吴某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有时说:"最近进了一批食材,资金周转不开。"有时又说:"等下个月吧,这个月还有其他账要结。"
杨某心里越来越着急,他想到家里还等着他寄钱回去。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对吴某说:"老板,我真的等不及了。我家里还等着用钱呢。"
吴某不耐烦地挥挥手:"我不是跟你说了吗?等有钱就给你。你这样催,我上哪儿给你变钱去?"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段充满希望的雇佣关系变成了今天这般窘境?
2018年11月的一个清晨,店主吴某站在店门口,心想:"这个位置不错,应该能吸引不少客人。"
就在这时,一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走了过来。吴某眼前一亮,问道:"你就是杨某吧?"
年轻人点点头,露出憨厚的笑容:"是的,我是杨某。听说你这里需要一个店长?"
吴某上下打量了杨某一番,满意地说:"不错,看起来很精神。"
吴某拍了拍杨某的肩膀,说:"我给你月薪11000元,另外再加伙食补助。你负责店面筹备和经营,要把这个火锅店管理好,明白吗?"
杨某激动地握住吴某的手,连连点头:"谢谢老板信任,我一定会好好干的!"
就这样,杨某开始了他的火锅店店长生涯。他每天早出晚归,从采购食材到安排人手,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渐渐地,火锅店的生意开始有了起色。
然而,好景不长,火锅店的生意突然变得冷清起来,吴某以此不支付杨某的工资。
2019年4月16日,在朋友的建议下,杨某鼓起勇气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吴某支付工资20000元。
法院受理了这个案件,并于5月29日主持调解。
调解过程中,吴某终于承认了欠款事实,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确认欠款20000元,分两期支付,6月30日前支付10000元,7月30日前支付剩余的10000元。
杨某以为终于可以拿到自己辛苦工作的报酬了,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期发展。
到了约定的支付日期,吴某却只支付了2000元,剩下的款项依然拒不支付。更让人气愤的是,吴某竟然选择了外出,下落不明。
法院依职权调查被执行人财产,但遗憾的是,并未发现可供执行的财产。为了给吴某施加压力,法院发出了限制消费令,并将吴某纳入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然而,这些措施似乎并没有对吴某产生太大影响。他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杨某和法院都无法联系到他。
今年8月,案件出现了转机。负责这个案子的法官通过多方打听,终于掌握了吴某的行踪。
法官立即给吴某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吴某听到是法院打来的,声音明显变得紧张起来。
法官严肃地说:"吴先生,关于你拖欠杨某工资的事情,我们已经掌握了你的行踪。如果你再不来法院处理这件事,我们将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
吴某沉默了一会儿,然后低声说:"我知道了,我明天就去法院。"
第二天,吴某如约来到了法院。法庭上,吴某当即支付了17000元。
杨某见此表示:"这17000元我就收下了,剩下的1000元就不用还了。"
就这样,这个历时近两年,跨越多个司法程序的案件终于画上了句号。
佛山要账公司认为这个案件虽然结束了,但它留下的思考还在继续。如何平衡企业经营与员工权益,如何在法律的框架下寻求人性化的解决方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